1. 作为连词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
(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2.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 秋水》我之谓:谓我。)
(3)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4)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3.可作为代词,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3)野语有之曰。(《庄子 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本文标签:东莞成考语文成人高考2013年高起点《语文》文言文虚词“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gckw.net)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添加
资深老师在线与您直接进行交流、为您解答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