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篇劝学 荀子 一、荀子及其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荀子,名况,世称荀卿,汉代因避讳汉宣帝刘询讳,讳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2.作品介绍:今存《荀子》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而成的,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政治上,他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但又力主“兼称霸力,法后王”,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人性上,主张“性恶说”,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主张教化的作用。 二、文章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后三段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论述。第1段先从后天人的力量和作用上,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进步,论证“学不可以已”。 第2段说明君子的智慧、禀赋并非不同于一般人,而是他们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借助学习来提高自己,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 第3段又从学习态度上,说明只要善于积累,持之以恒,就必有成就,进一步论证了“学不可以已”。 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君子曰”中的“君子”并非实指,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这个中心论点包括了三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其二是学习有重要作用,所以“不可以已”;其三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也要求“不可以已”。下文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接着又用“木直中绳,鞣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段总论学习的重要性。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到的。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第2段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最后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从而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荀子的“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同孔子的“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针锋相对,这是很大的进步。 第3段,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文章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既然是长期逐渐积累,那就需要坚持不懈,所以文章紧接着举出四个比喻,用对比的方式,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两例对比,说明只要坚持不懈,学习再难也不怕,否则再易也学不成。长期逐渐积累还需要专一。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这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提出了三点:要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一。 荀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虽然是按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提出的要求,但所说的有关学习的意义、规律、态度方面的道理,仍可作为今人的借鉴。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吾尝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四、本文设喻的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本文有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楺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有正反对比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通过正反对照的手法,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有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多个不同的比喻,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④有的运用借喻,单说喻体,而把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 ⑤有的运用暗喻:或先说道理,再用比喻证明,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或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五、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本文标签:东莞成考语文【东莞成人高考】高起点复习资料语文--二十六篇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gckw.net)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添加
资深老师在线与您直接进行交流、为您解答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