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知识梳理
本章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三点: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两种历史观,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一个小绪论。②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③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的结构的剖析。
考点提炼
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
1.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 ②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
③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
①地里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2.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 ②人口因数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③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①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
3.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 ②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
③社会意识的结构和相对独立性 |
释难解疑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依据是什么?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所谓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所谓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根据是:①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②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③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④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2.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1)所谓经济,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其内容主要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包括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等方面。经济生活是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唯一途径,是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2)所谓政治,是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组织、个人及其他权利主体的社会权益,其内容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规范权利主体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现象、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是经济的保证。
(3)所谓文化,就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其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其内容主要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包括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关系、文化体制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一方面,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与政治一起决定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反映着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政治。
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1)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唯心史观在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一般都会贬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少数的英雄、帝王、统治者是社会主人与历史创造者,所以也称英雄史观。
(2)列宁指出,唯心史观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这就是说,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第一,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唯心史观这两个根本缺陷是相互联系的:既然他们将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就必然认为其控制着社会上层建筑,特别是将少数统治者看做是历史的创造者;既然他们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源泉,也就必然否认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gckw.net)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添加
资深老师在线与您直接进行交流、为您解答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添加